|
您现在的位置:站内资讯 |
|
美国的博物馆:矮穷矬的文物,高大上的记忆 |
点击次数:721 更新时间:2018-12-1 13:14:24 |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坐落在华盛顿宪法大道,是美国******的历史博物馆。在它的周围,也就是在美国首都的***中心地区,******的国会山与林肯纪念堂中间一一排列着许多反映国家文化的博物馆,比如美国国家美术馆,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非裔美国人历史文化馆,美国档案博物馆等等。
但人们都说,要了解“什么是美国”,还得看历史博物馆。
看起来,这展馆里***“历史悠久”的那一批老古董,也就两百年出头的历史——史上******面星条旗,本杰明·富兰克林用过的佩剑给现场营造出了微弱的“历史”感。这么一小部分特殊的文物散布在各个展馆里,大部分位置都被挪给了汽车、电器、厨房用具等等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遗迹”。老地铁车厢、大火车头、马车都被整个地搬进了博物馆,小孩子欢快地跑进跑出。
而那口端端正正挂在橱窗里的大铁锅,是地道的“中国制造”,在19世纪被某一位华人背到了加州。“参茸玉桂”是1890年加利福尼亚某间华人店铺的招牌。这些个物什,历史也只比开国文物少了几十年。
我发现大锅的展厅,主题是“我们从哪儿来”。美国人何以成为美国人?按照该展厅所说,是那个从19世纪背着铁锅从广东过来谋生的中国人,是二战后带着整套青瓷餐具和小矮桌去美国的韩国人,是带着15岁成人礼时要穿的漂亮纱裙的南美姑娘,是藏在货舱里被贩运到美洲的非洲奴隶,是带着不为欧洲所承认的信仰走上新大陆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代,是80年代末抵达这里的各国留学生……一块儿构成了今日的“美国人”概念。
展厅的解说牌上提到,几乎每一个族裔到来时,都希望能保留并传承他们自己的文化。解说词下方,是一张旧金山某华人学校开幕时的全员大合影,黑白照片上工整的楷体字,仿佛一伸手便能触到当年劳工延续文脉的努力。而这些,在这间博物馆里,都是美国人奋斗故事的一部分。
与华人相关的文物,是点点滴滴的。在“我们是谁”的主题下有一点,在“美国饮食”的主题下再有一点。在不止一个展厅,原本走马观花的我,会被不经意瞟到的一件展品“钉”在原地,老老实实看完它背后的故事。再抬眼时,******好像又不一样了一点。
这种感觉可能不是偶然。就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读到了毕业于北京大学博物馆学专业、现佐治亚理工学院科技史博士沈辛成的一段话,这位专业博物馆爱好者在解释“为什么爱去博物馆”问题时提到了自己在纽约逛博物馆的经历,普通人参观博物馆,都只把展品当作一种“客体”来看,但在多种族杂居的地方,“你很难彻底的成为一个完全‘主体’,成为一个和博物馆内容无关的人”。于是,参观博物馆就会变成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因为参观者对藏品,会有休戚与共的感情。
从这个观点延伸出去,我能想到,一个普通美国人跑国家历史博物馆来参观的感受:他会在这里发现他家往上五代每一代人的家庭装修、日常生活都有一部分被记录在这里;他可能会看到他的祖母经历过怎样的种族压迫年代,遭遇过何种排斥;也可能会看到父辈参与过的战争与他们在军营里的生活。他会看到橱窗里有童年时父母给准备的生日派对,会看到刚上大学那年艳羡的电脑,会看到邻居家爱吃的味道奇怪的不知哪来的食物,也静静地躺在他曾祖父珍爱的圣经的不远处。
国内朋友问我,美国的博物馆为什么这么不“高大上”?我不知道为什么。上网搜了搜,只看见美国媒体讨论怎么把博物馆造得更好玩,互动性更强,好像也找不到谁在讨论“为什么”要去这么做。
可是又好像,也不用探究什么说法。光只那一瞬,在美国历史博物馆看到一口大锅时的莫名亲切,看到旧金山华人学校模糊旧影时的百感交集,已经胜过任何言辞了。
此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