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返回首页
· 海报
· 桁架
· X展架
· 易拉宝
· 展览用的桌椅
· 覆膜机
· 喷绘机
 
  欢迎光临黑龙江宇洋国际展览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网站!欢迎您的 光临与指导!宇洋人竭诚为您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站内资讯
 
我国激光照排技术发展史
点击次数:839 更新时间:2018-9-15 16:06:47
众所周知,我国从70年代就开始进行的激光照排技术的研究,为报纸打开了通向数字化王国的大门,使它可以以轻松的姿态驶上信息公路。而更让我们感到庆幸的是,中国报纸由激光照排化开始的数字化进程完全是一个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基本与******先进水平同步的。现在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这个过程的起点--“748”工程。   1974年,一些科技人员和干部把眼光投向了计算机技术,并且敏锐地意识到,汉字的处理问题是在中国普及应用计算机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当时的四机部、一机部、中科院、新华社及国家出版局等五家单位联名向国务院和国家计委提出申请,请求将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立项,着重解决汉字情报检索、汉字通信和精密照排等问题。   在这其中,精密照排不仅是汉字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世界印刷出版业正在重点攻克的难关。从十一世纪我国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到十五世纪德国人古登堡发明铅活字一直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进行的被称为“冷排”的照排技术的研究,印刷技术在不断发展,但仍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所以从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开始研究将两大先进技术即计算机与激光结合起来,用于印刷出版,这也就是精密照排技术。   当中国的“748”工程开始启动时,国外的同类研究也在紧锣密鼓进行。1976年,英国蒙纳公司(MONOTYPE)推出了处理英文的激光照排机,使“冷排”技术进入到第四个阶段--激光照排阶段。它的眼光很快又盯住了具有无限潜力的中文市场。1979年,该公司与香港中文大学乐 秀章教授合作进行的“中文系统”研究取得进展,研制出了******套中文激光照排系统。   也就在这同一年,“748”工程也诞生了它的******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1979年7月27日,被称为“华光I型”的原理性样机试制成功,第一张激光照排的中文报纸样张也问世了。1980年,邓小平同志看到了用中国自己的激光照排技术排出的样书《伍豪之剑》,并做出批示:“应加支持”。   1983年出现的华光II型系统于1984年在新华社进行了试用。1985年,真正具有实用意义的华光III型系统产生。《经济日报》印刷厂与科研单位配合,终于在1987年5月22日,在******上推出了******张用计算机-- 激光照排技术处理的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 随后,《经济日报》在全国率先淘汰了 铅字印刷。在此后的几年间,激光照排技术迅速普及到中国的各级报社。1994年4月,《西藏日报》也开始应用激光照排技术出报,这标志着大陆所有省级以上报纸的印刷全部进入了激光照排技术阶段。 此后,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和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推出了方正和华光两大系列的激光照排系统,他们不断追踪着世界印刷出版技术的新动向,并结合中国实际和报社工作的特点,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而中国报社则由应用激光照排机技术开始,逐步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报社工作的各个环节:   1991年,光盘存储、远程传版、局域网络等系统在《科技日报》投入使用。这表明,激光照排技术带 动了计算机技术在报社其它环节的应用。   1992年,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出现,与传统的电子分色系统相比,它具有彩色效果更好、成本更低等优势。《澳门日报》首先采用了这一技术。1992年1月21日,《澳门日报》刊登了邓小平南巡的照片,便是利用北大方正的彩色照排技术制作的,而这一天的《澳门日报》也是世界上******张不用电子分色印刷的彩报。之后,一场“彩色”革命席卷神州。   1993年,方正93系统和华光VI型系统问世,标志着中国的激光照排技术走上了与国际接轨的道路。   1993年,青岛晚报社采用了新闻采编系统,实现了编辑部工作全程的计算机化。   而到目前,已有数十家报社建设起了自己的内部网络,实现了无纸化工作。   1995年,方正集团推出了新一代的RIP--PSPNT。RIP,即栅格图像处理器,是激光照排技术中的一项核心技术。方正集团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发出成熟的RIP后,不断创新。从TC-88到TC-91,从TC-93到PSPNT,每一次,都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一步,也向国际化标准靠拢一步。TC93已经完全符合国际标准。而PSPNT的速度是它的上一代的5-10倍。   另一方面,1995年,由北京大学李新章教授为首的课题组研制成功的第五代激光照排系统,为我们展示了激光照排技术的另一个前景,即在整个系统中省去目前的第四代照排机,直接用计算机制版, 可以想象,一旦这一技术进入实用阶段,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激光照排技术在报社或出版社的应用,对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提出了挑战。尽管我们有过一个中国特色的“初级阶段”,即由专门的工人进行计算机录入与排版工作,但很快,编辑记者们发现,如果不会电脑,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于是他们成为了换笔的先锋之一。新闻出版的教育单位也适时地增加了相关环节的教学。1991年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便开始筹建我国新闻院 系中******个激光照排实验室。1993年,该院率先在同类院系中开设激光照排课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录入、排版等基本操作。随着形势的发展,他们又增加了网络传播技术等内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等一些新闻院系也开设了类似课程。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成为了对新闻出版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 当我们回顾我国报社采用激光照排技术的过程时,首先会看到它在生产环节所产生的巨大效益:   激光照排技术将生产******线的捡字工人、排版工人从铅污染及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激光照排技术也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成倍增长;   激光照排技术大大丰富了报纸的编排手段,使编辑不再常常感叹设计出来的版面实现不了;   激光照排技术提高了报纸的时效性和信息量,也为90年代国内报纸的 扩版潮提供了技术保障;   激光照排技术还造就了北大方正和华光集团等一批企业,使它们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中充当了闯将。   但激光照排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如前文所说,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激光照排技术使报纸走向了数字化。对于西方报纸来说,这个数字化过程来得比较自然而简单,因为它们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但对汉字来说,却面临着一个个瓶颈问题。不解决它们,不仅关系到能否用计算机处理汉字,也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进入信息时代。   幸运的是,五笔字型、拼音码、自然码等汉字编码技术以及OCR、语音输入、笔输入等技术使汉字输入问题不再是拦路虎,而王选教授发明的汉字信息压缩技术,则成功将复杂的汉字字形在计算机里以经济的空间存贮而以高质量输出。当古老的汉字面对现代化计算机可以进出自如时。中文报纸也就自然而然走上了数字化道路。过去在纸上存在的信息变成了“比特”,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流动;过去堆积如山的报纸被保存在一张张磁盘或光盘中,可以很容易地用各种方式进行信息的检索;而当电子报纸出现时,这些“比特”又可直接变成受众可以阅读的形式。 而***值得我们记住的是,我国的激光照排技术之所以能紧跟******潮流不断发展,稳稳地占领国内市场,甚至可以在与国外同类技术的竞 争中一比高低,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的前提条件,这就是,它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没有改革开放,我国的科技人员就难以有开阔的视野,也就难以紧跟世界步伐。而更重要的是,没有改革开放,那么,即使激光照排技术在科研所里研究得再完美,也不可能转化为真正的产品,不可能带来一场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革命。 此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